日期:2025-07-07 15:27:43
提到战国时期的名将,许多人都会想到那四位被誉为“战国四大名将”的人物:白起、王翦、廉颇和李牧。这四人之所以名声赫赫股票配资,除了因为《千字文》里有句“起翦颇牧,用军最精,宣威沙漠,驰誉丹青”外,更因为他们各自在战争中表现出的非凡军事才能和显赫战功。尤其是白起,他在长平之战中屠杀赵军六十万的表现,让他获得了“人屠”和“杀神”的恐怖称号。
然而,战国时期的军事将领并不仅仅只有这四位顶尖人物。事实上,严格来说,他们不一定是当时最出色的四个将领。比如齐国的匡章,虽然不像白起和廉颇那样家喻户晓,但他无疑是战国时期值得一提的第五大名将之一。匡章虽然不为大众所熟知,但他曾领导联军突破函谷关,让已经崛起的秦国遭遇了历史性危机,展现了过人的军事才华。
展开剩余76%公元前323年,周显王四十六年,秦惠文王刚刚在魏国一战中取得胜利,还帮助魏国抵挡了楚国的进攻,正是春风得意之时。这时,他不顾“远交近攻”的传统战略,决定通过韩、魏两国的领土强行进攻齐国。得知秦军来袭,齐威王任命匡章为将,指挥大军防守。这也是史书记载中匡章的首次出征。面对强敌,匡章没有急于与秦军交战,而是选择频繁派遣使者与秦军接触,进行谈判。
看到匡章的举动不寻常,齐威王的侦察人员向他汇报,怀疑匡章可能投降秦国。尽管如此,齐威王始终深信匡章的忠诚。事实证明,匡章与秦军的接触,原来是为了了解秦军的兵力部署,收集敌方的旗帜和标志信息。通过这些情报,匡章成功设计了一场反间计。他秘密指挥部分士兵伪装成秦军混入敌营。当两军正式交战时,这些伪装的士兵突然行动,与匡章率领的主力相互配合,最终取得了决定性胜利。
《战国策》记载,这场战斗的胜利让秦王不得不向齐国低头,表示谢意并归还西藩之地。消息传回齐国,齐威王的近臣们好奇为何他对匡章如此信任,齐威王便讲起了一段往事:匡章的母亲曾因触怒其父被杀,且埋葬在马厩之下。匡章成为将军后,齐威王曾承诺让他为母亲重新安葬,但匡章始终以未得到父亲的许可为由拒绝改葬。齐威王用这个故事解释道,既然匡章不愿违背已故父亲的遗命,怎可能背叛当今的君主呢?
齐威王去世后,齐宣王继位,依然重用匡章。公元前314年,趁着燕国国内发生动乱,齐宣王派匡章率军攻打燕国。根据《资治通鉴》的记载,燕国的士兵毫无战意,甚至连城门都未加固,匡章轻松攻占燕国大片土地,并斩杀了燕王哙。然而,燕王哙死后,赵武灵王护送燕国公子职返回燕国即位,后来这个燕昭王的出现,几乎让齐国面临灭顶之灾,幸亏乐毅的崛起才救了齐国一命。
到了公元前301年,齐宣王十九年,匡章再次担任联军统帅,联合齐、魏、韩三国攻打楚国。与往常不同,匡章在行军时谨慎稳妥,与楚军对峙长达半年,直到完全掌握了楚军的地形和布防情况,才在一个夜晚发动突袭。这场战斗楚军死伤惨重,主将唐昧也在战斗中阵亡。
齐宣王去世后,齐湣王继位,孟尝君担任齐国相国。公元前298年,孟尝君说服齐、魏、韩三国联合攻秦,匡章继续出任联军统帅。随着战事的发展,赵、宋两国也加入了联军,最终联军凭借人数和实力上的优势突破了秦国的东方屏障函谷关,逼迫秦昭襄王请求和谈,甚至归还了之前占领的魏国和韩国土地。
然而,从那以后匡章就不再出现在史料中。或许是因为年老体弱,无法继续指挥军队,或许是他在战后不久便去世了。值得一提的是,在匡章消失于历史舞台后,白起和乐毅相继崭露头角,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战绩。与此同时,匡章去世后,乐毅指挥联军连下七十余城,几乎将齐国灭掉,幸亏田单力挽狂澜,才让齐国保住了最后一丝生机。
综上所述,匡章作为齐国战国中后期最杰出的将领之一,虽然如今的知名度远不及白起和廉颇,但在当时他无疑是风云人物。从现存的史料来看,匡章首次出征便面对了刚刚战胜的秦军,并依靠巧妙的间谍战术取得了胜利。随后,他两度指挥联军出征楚国、秦国,最著名的战绩便是突破函谷关,迫使秦昭襄王求和。至于另一种说法,如果联军没有与秦国议和,而是继续攻入咸阳,将秦国灭掉,历史的走向可能会完全不同。或许,齐国真能一统天下,成为战国时期的霸主。
发布于:天津市金富宝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